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背鳞和腹鳞有强棱。无腋斑。颏、胸、腹部常有黑点所成的斑块。
形态 成体较大,头体长42-60mm,尾长50-84mm。头呈心脏形,长度略小于头宽;吻端尖,眼前部斜下;鼻鳞2-3(4)枚,上、下鼻鳞半圆形而大,外侧鼻鳞小;鼻孔位于吻的前侧方,鼻间鳞(2) 3-4枚。头部背面的鳞片略隆起,前额和枕部的鳞片最大,眶上鳞最小。鼻鳞和眼前部之间有颊鳞3(4)枚。上睫鳞平扁,9-10枚,前部的鳞片重叠排列。中间数枚上睑缘鳞的游离缘平齐,下睑缘鳞的游离缘呈锯齿形;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-4行。上唇鳞14-17枚;下唇鳞13-15(16)枚。鼓膜部略为下陷,覆有细鳞。颞鳞在眼后部较大。颏鳞的高和宽度相等,大于下唇鳞的2倍左右;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(37) 44-54枚。
颈部狭窄,有明显的颈褶和体侧褶。颈和背部有棱鳞,尤以脊鳞的棱脊更强;体侧鳞小,突出呈小刺状。胸鳞的棱脊强,往腹部则渐次转弱而终于消失;颏部有时有棱鳞。四肢健壮,均被棱鳞,前肢贴体前伸时指端全部超越吻端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长;后肢贴体前伸仅第IV趾到达颊的后缘,第IV趾的两侧和第III趾外侧栉缘发达,趾长顺序4-3-2-1-5,爪甚长。尾的背、腹面全被棱鳞,通常尾基腹面的棱鳞少而微弱。
背面褐黄色,背脊中央自颈到后肢部常有一浅色窄纹,两侧有4-5列黑色横斑,其间杂有细纹及白色圆点。眼间有2对半月形黑色横纹,老年个体的背斑常在背脊部及腰侧各成一条宽阔的波状黑带,后方止于荐部附近。颖部至颈侧有一黑色斜纹。无腋斑。四肢背面饰有黑色横纹。雄蜥于颏、胸、腹部常有大形黑斑,雌蜥除颏下有少量黑点外,腹面全为黄白色。尾背前部有3列纵斑,往后渐成大而对称的一对黑斑;腹面有2-3个黑色半环,尾梢黑色。
幼蜥腹面黄白色,无黑点或斑块;尾的腹面橘红色,与黑环交错相间,尾梢腹面黑色。
形态 成体较大,头体长42-60mm,尾长50-84mm。头呈心脏形,长度略小于头宽;吻端尖,眼前部斜下;鼻鳞2-3(4)枚,上、下鼻鳞半圆形而大,外侧鼻鳞小;鼻孔位于吻的前侧方,鼻间鳞(2) 3-4枚。头部背面的鳞片略隆起,前额和枕部的鳞片最大,眶上鳞最小。鼻鳞和眼前部之间有颊鳞3(4)枚。上睫鳞平扁,9-10枚,前部的鳞片重叠排列。中间数枚上睑缘鳞的游离缘平齐,下睑缘鳞的游离缘呈锯齿形;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-4行。上唇鳞14-17枚;下唇鳞13-15(16)枚。鼓膜部略为下陷,覆有细鳞。颞鳞在眼后部较大。颏鳞的高和宽度相等,大于下唇鳞的2倍左右;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(37) 44-54枚。
颈部狭窄,有明显的颈褶和体侧褶。颈和背部有棱鳞,尤以脊鳞的棱脊更强;体侧鳞小,突出呈小刺状。胸鳞的棱脊强,往腹部则渐次转弱而终于消失;颏部有时有棱鳞。四肢健壮,均被棱鳞,前肢贴体前伸时指端全部超越吻端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长;后肢贴体前伸仅第IV趾到达颊的后缘,第IV趾的两侧和第III趾外侧栉缘发达,趾长顺序4-3-2-1-5,爪甚长。尾的背、腹面全被棱鳞,通常尾基腹面的棱鳞少而微弱。
背面褐黄色,背脊中央自颈到后肢部常有一浅色窄纹,两侧有4-5列黑色横斑,其间杂有细纹及白色圆点。眼间有2对半月形黑色横纹,老年个体的背斑常在背脊部及腰侧各成一条宽阔的波状黑带,后方止于荐部附近。颖部至颈侧有一黑色斜纹。无腋斑。四肢背面饰有黑色横纹。雄蜥于颏、胸、腹部常有大形黑斑,雌蜥除颏下有少量黑点外,腹面全为黄白色。尾背前部有3列纵斑,往后渐成大而对称的一对黑斑;腹面有2-3个黑色半环,尾梢黑色。
幼蜥腹面黄白色,无黑点或斑块;尾的腹面橘红色,与黑环交错相间,尾梢腹面黑色。
大小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荒漠沙蜥是我国西北诸省荒漠中较为典型的优势蜥蜴。栖息地的海拔高1000-1500m,气候极其干旱,植物稀少,常见的有红砂(Reaumuria soongorica )、珍珠(Salsola passerina )、白刺(Nitraria sibirica)、琐琐(Haloxylon ammodendron)、怪柳(Tamarix ramosissima )等。于此同栖一地的尚的隐耳漠虎、虫纹麻蜥(Eremias vermiculata )、荒漠麻蜥(Eremias przezvalskii )、沙蟒(Eryx miliaris)和黄脊游蛇(Coluber spinalis)等。洞穴挖筑于向阳的沙地处,在琐琐林中的白刺包之间活动,捕食蚂蚁、步甲、甲虫及昆虫的幼虫等。洞口半圆形,宽20-25mm,高10-20mm,常被粗沙或土粒掩盖部分洞口。产卵洞穴的土质松软,洞温18-20°C,洞内土壤含水量为5.6%-21%。
5-6月为交配繁殖期,雄蜥的精巢体积在出蛰后的4月份增大到全年的最大值55.2 mm3,接着因进入交配期而日益缩小,直至8月结束繁殖期,再次逐渐增大体积。沙蜥在宁夏地区的产卵期主要在6, 7月,也可延续到8月上旬;怀卵数多达4-7枚,每年产卵一次,仅1-3枚,多数为2枚,仅少数个体较大的沙蜥偶产3卵的现象;卵径17-20mm * 8-10mm,卵的平均重为0.75g ,卵壳柔软、半透明的革质。卵经30余日孵化后,幼蜥于7, 8月份大批孵出,其体长为28-33mm,尾长37-43mm,体重0.8-1.2g。幼蜥尾下橘红色,与黑环相间,到体长递增至超过50mm后,即随同红色消失而达性成熟期,并能参与繁殖活动。
荒漠沙蜥的腹面黄白色,然而在阳光照晒下或用手抚摸后,即于颏下、胸腹部逐渐出现黑色,最后形成大片黑斑。
5-6月为交配繁殖期,雄蜥的精巢体积在出蛰后的4月份增大到全年的最大值55.2 mm3,接着因进入交配期而日益缩小,直至8月结束繁殖期,再次逐渐增大体积。沙蜥在宁夏地区的产卵期主要在6, 7月,也可延续到8月上旬;怀卵数多达4-7枚,每年产卵一次,仅1-3枚,多数为2枚,仅少数个体较大的沙蜥偶产3卵的现象;卵径17-20mm * 8-10mm,卵的平均重为0.75g ,卵壳柔软、半透明的革质。卵经30余日孵化后,幼蜥于7, 8月份大批孵出,其体长为28-33mm,尾长37-43mm,体重0.8-1.2g。幼蜥尾下橘红色,与黑环相间,到体长递增至超过50mm后,即随同红色消失而达性成熟期,并能参与繁殖活动。
荒漠沙蜥的腹面黄白色,然而在阳光照晒下或用手抚摸后,即于颏下、胸腹部逐渐出现黑色,最后形成大片黑斑。
生境信息
荒漠沙蜥是我国西北诸省荒漠中较为典型的优势蜥蜴。栖息地的海拔高1000-1500m,气候极其干旱,植物稀少,常见的有红砂(Reaumuria soongorica )、珍珠(Salsola passerina )、白刺(Nitraria sibirica)、琐琐(Haloxylon ammodendron)、怪柳(Tamarix ramosissima )等。于此同栖一地的尚的隐耳漠虎、虫纹麻蜥(Eremias vermiculata )、荒漠麻蜥(Eremias przezvalskii )、沙蟒(Eryx miliaris)和黄脊游蛇(Coluber spinalis)等。洞穴挖筑于向阳的沙地处,在琐琐林中的白刺包之间活动,捕食蚂蚁、步甲、甲虫及昆虫的幼虫等。洞口半圆形,宽20-25mm,高10-20mm,常被粗沙或土粒掩盖部分洞口。产卵洞穴的土质松软,洞温18-20°C,洞内土壤含水量为5.6%-21%。
繁殖特征
5-6月为交配繁殖期,雄蜥的精巢体积在出蛰后的4月份增大到全年的最大值55.2 mm3,接着因进入交配期而日益缩小,直至8月结束繁殖期,再次逐渐增大体积。沙蜥在宁夏地区的产卵期主要在6, 7月,也可延续到8月上旬;怀卵数多达4-7枚,每年产卵一次,仅1-3枚,多数为2枚,仅少数个体较大的沙蜥偶产3卵的现象;卵径17-20mm * 8-10mm,卵的平均重为0.75g ,卵壳柔软、半透明的革质。卵经30余日孵化后,幼蜥于7, 8月份大批孵出,其体长为28-33mm,尾长37-43mm,体重0.8-1.2g。幼蜥尾下橘红色,与黑环相间,到体长递增至超过50mm后,即随同红色消失而达性成熟期,并能参与繁殖活动。
国内分布
东起内蒙古鄂尔多斯西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和黄河河套以西,往西经阿拉善分布到巴丹吉林沙漠,向南可进入河西走廊东部和宁夏北部地区。据Boulenger(1885)和Wermuth (1967)记载尚可分布到新疆的罗布泊地区和青海湖畔,尚有待调查后予以证实。
内蒙古(杭锦旗、巴彦浩特、乌拉特中后联合旗、阿拉善旗、贺兰山、额济纳旗)、甘肃(民勤、张掖、武威)、宁夏(中卫、平罗)、青海「?青海湖(Wermuth,1967)]、新疆[?罗布泊(Boulenger, 1885)]。
内蒙古(杭锦旗、巴彦浩特、乌拉特中后联合旗、阿拉善旗、贺兰山、额济纳旗)、甘肃(民勤、张掖、武威)、宁夏(中卫、平罗)、青海「?青海湖(Wermuth,1967)]、新疆[?罗布泊(Boulenger, 1885)]。